当前位置:首页 > 结构工程师 > 正文

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用教材,二级结构工程师备考资料

图书推荐|新书推介|上音考级|音史钩沉|书评书话

经典重温|微课堂|活动预告|活动回顾|节日特辑

  一次,我应邀参加一场专为琴童举办的钢琴演奏会,发现两个年龄相仿的琴童先后弹奏了默克尔的《蝴蝶》,他们的表现迥然不同,让人值得深思。

  

  A琴童

  琴童A的弹奏很细心,一遍演奏下来准确率较高,几乎没有错音,但是在对乐曲结构的把握上,则显得十分苍白。节奏虽然正确,却是四平八稳,整体的音乐感受,让人觉得像散了架似的,缺乏生命力。看得出来,这琴童挺用心的,可他的弹奏没有段落感,以致乐曲的结构变模糊了,弹出来的曲子就像一本流水账。他的表演如同一个惯性运动,其表情更像是来完成一个重要任务。我马上意识到,这琴童其实很紧张,由于担心出错音,于是全力以赴之下,却浑然不觉应该表达乐句之间的“换气”,即乐句的衔接,因而无法将音乐展开,通过旋律的起伏,描绘那缤纷的音乐色彩。显然,他还不知道如何掌控音乐。

  琴童弹毕,我立即为他鼓掌,表示对他的肯定,只见他轻松地走到舞台中央,向大家鞠了一个躬,下台坐在一边的椅子上,脸色变得红润起来。演出结束后,我向他的老师建议,该琴童需要在教学上做一些细化工作,主要是使他懂得节奏,可不等我说完,一旁的琴童妈妈立即抢过话来说,我们平时都是用节拍器练的!我看了看这位一脸认真的琴童妈妈,轻轻说道,我刚才说的意思是,要把握好这首乐曲,节奏的律动很重要。看来,这位琴童妈妈知道节奏的概念,却不懂节奏的内涵,即节奏在乐曲中的韵律和张力。

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用教材,二级结构工程师备考资料  第1张

  两个星期后,我应邀又进行了一次回访,再让这位琴童弹奏《蝴蝶》,不意还是一如既往的流水账!这让我感觉很不好受,也很疑惑,难道就这个样子了?

  

  B琴童

  琴童B的表演有点夸张,只见他大踏步地走上舞台,坐上琴凳,不慌不忙地调整了一下坐姿,头一扬,便十分自如地弹奏起来。开始确实不错,一下子就捕捉到了音乐形象,流畅地展开了旋律的线条,身体也随着音乐而起伏。殊不料,好好的弹奏就像春季的天气,说变就变,接连出现几处错音不算,临到曲子高潮迭起时,不意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节奏、速度接连失误,几乎溃不成军!无疑,B琴童没有练熟。原以为他会愧疚地退场,没想到倒是大大方方地站起来,把手搁在钢琴边,向大家鞠了一躬,昂然走下台来。正在台下的琴童妈妈马上迎上前去,这时,一位年轻的老师走到我跟前,轻声介绍说她就是B琴童的钢琴老师,由于琴童赶着去奥数班学习,弹奏有些发急。接着,她聊起这位琴童,孩子很聪明,幼儿园中班时就跟她学琴了,凡是新作业,只要对他示范几遍,就能熟练地弹奏出来,很灵光,非常有天赋,因此一直把他当尖子培养。但自小学二年级后,进步程度不如从前,最近还有些停滞,像这首《蝴蝶》,弹了两个月,都背出来了,可对于乐曲高潮的处理,硬是会卡住,不由感慨琴童的努力已不如从前了。

  以我看来,这两位琴童都有优点,A琴童弹奏准确率高,说明他学得很认真;B琴童乐感丰富,且善于表现。可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A琴童看似认真,却无法表达音乐的内涵,弹琴如同记流水账,用行话讲,他的弹奏很“僵硬”,不够松弛;B琴童看似颇具音乐天分,但是学习能力则明显不足,或是学习态度不够踏实。对于这两个案例中出现的学习现象,许多老师不会感到陌生,他们多会从两个方面,即琴童学习的态度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而探讨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让琴童的学琴更有质量,在基础阶段养成良好的学琴习惯。这当然没有错,但却似乎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点,即琴童认知风格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的学习结果。如果疏忽了这一点,那老师就不知道该怎样通过对琴童不同的认知风格的梳理,让他们自觉适应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曾这样说:“要记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在新课阶段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告诉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对于乐曲要足够的熟悉,要非常清楚乐曲中的难点。”

  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石叔诚在谈到基础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时又这样说:“许多教材都适于手指训练,如果练习方法不对,这些教材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每本教材中的每条练习曲都是针对不同的技术而设计的。”

  赵晓生教授在他的专著《钢琴演奏之道》中,则提出了“内部听觉” 的重要性,并摆明了听觉的三个层次:“树立声音标准;模仿杰出的声音;创造新的声音。”强调在学琴的听觉训练中,第一步是要能够在内心中听到最好的声音,第二步是能够将自己的演奏与内心听到的声音之间进行协调;第三步是能够听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的声音。

  

  显而易见,这三位钢琴教育家所说的无不有关琴童的学习能力,而且都非常精彩。然而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学习习惯问题,换句话说,没有一个学习的好习惯,也就很难优化上乘的学习能力。我把这三位教授提出的观点,简单归纳为“教师素质论”“方法论”“听觉论”。因此不难发现,这“三论”的要点既着重于老师执教水平的重要性,以保障提升教学质量,防患于未然,又不忘练琴方法和学习经验的打造,为琴童指明一个学习方向,让他们明白,良好的演奏习惯,是从学琴之初养成的,而所谓好习惯的根本主旨,就是会听、会练、会表达。美国著名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1876—1957)曾这样说:“缺乏良好的基础对才能的发展极其危险。许多人毕生致力于改正他们在初级阶段中从无知的教师那里学到的坏习惯,结果却失败了。”可见会听、会练、会表达,三者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不可缺一。但我想斗胆补充一点,那就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千万不要忽略琴童认知习惯的差异性。如果片面抬举“教师素质” ,而孤立地强调“内部听觉”,却疏于对琴童现状的把握,就可能使得这些教学观念陷于教条,走入经验主义的误区。

  图片来源: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7a9fcc60100i4gf.html

  

★小广告时间★

以上文字摘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琴童的秘密》(潘东音|著)

欢迎进入官方微店选购!

  

  购书方式:

  2、关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公众号,点击右下角微商城进入中国音乐学网书城购书

  3、直接联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部:021-64315769、021-64313256

  4、购书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楼一楼 出版社小仓库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微信号:SHCM_press

发表评论

Baidu
map